资讯中心

雨后水库捕鱼潮:千人围捕,有人日赚 1500 元

连续多日的降雨让城市褪去燥热,却给城郊水库带来了一场热闹的 “鱼汛盛宴”。在济南锦绣川水库溢洪闸口,浑浊的水流裹挟着银光闪闪的鱼群奔涌而出,闻讯而来的市民扛着渔网、提着水桶纷至沓来,近千人组成的 “捕鱼大军” 沿堤坝排开,网起鱼跃的壮观景象成为雨后最鲜活的风景。

雨后水库捕鱼潮:千人围捕,有人日赚 1500 元

“快看!这网至少捞了二十斤!” 上午九点的闸口边,此起彼伏的吆喝声盖过水流声。几位市民合力拉起一张大网,网中肥硕的鲢鱼、鲤鱼不停跳跃,溅起的水花打湿了裤脚也没人在意。岸边的空地上,塑料盆、泡沫箱早已摆满,刚上岸的鲜鱼还在不停摆尾,最大的一条体重超过 30 斤,引得围观者纷纷拍照。“雨水把鱼都冲出来了,这儿的鱼比平时好捕十倍!” 有经验的渔民老李蹲在岸边整理渔网,他的水桶里已经装了半桶鱼,“入水口这儿溶氧量高,鱼都往这儿扎堆,这是老天爷赏的好机会。”

这场捕鱼热潮的背后,藏着自然规律的密码。据水产专家介绍,连续降雨使水库表层水温骤降 3℃左右,底层鱼类经过 4 小时左右的体温调节后,会纷纷游向浅水区觅食。同时雨水冲刷带入的昆虫、果实等有机物,在岸边 3 米范围内形成天然饵料带,浮游生物密度较平时增加 2-3 倍,成为吸引鱼群的 “美食陷阱”。更关键的是,降雨让水体溶氧量提升 15%-20%,闸口附近的溶氧量更是达到平时的 1.5 倍,当溶氧量超过 5mg/L 时,鱼类摄食频率会显著提高 40%,这也解释了为何雨后鱼群格外活跃。

MILE米乐,mile官网,MILE米乐集团,MILE米乐官网

捕鱼现场不仅有休闲捕捞的市民,更有瞄准商机的 “捕鱼能手”。市民王先生指着不远处的临时摊位告诉记者:“有个大哥专门用大网捕捞,捕到的鱼按大小论价,大的 15 元一斤,小的 10 元一斤,一上午就卖了 1500 多元。” 记者看到,摊位前围满了前来买鱼的市民,刚上岸的鲜鱼还带着水汽,转眼就被抢购一空。“这水库鱼是净水养的,肉质比池塘鱼紧实,没有土腥味,回家炖个鱼汤正好。” 一位提着两条鲤鱼的阿姨笑着说。这种即捕即卖的模式省去了中间环节,既让渔民获利,也让市民吃到了最新鲜的水产。

热闹背后,安全隐患也不容忽视。锦绣川水库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不停在现场巡逻,用喇叭提醒大家:“泄洪闸口水流湍急,岸边土壤含水量饱和,滑坡风险是平时的 4 倍,大家一定要离岸边 3 米以上!” 据气象数据显示,雨后 6 小时内雷暴复发概率达 30%,管理人员特意在现场设置了预警提示牌,提醒市民关注天气变化。“昨天有个人为了捞鱼差点滑下去,太危险了。” 王先生感慨道,“赚钱和尝鲜都重要,但安全更不能马虎。”

随着午后气温升高,捕鱼大军渐渐散去,岸边留下零星的鱼鳞和湿漉漉的脚印。几位市民提着沉甸甸的收获往家走,脸上满是满足;而那些没捕够的人则约定明天再来,“听说雨后第三天渔获稳定性更高,到时候再来碰碰运气。” 闸口的水流依旧奔涌,偶尔有几条漏网之鱼跃出水面,仿佛在诉说这场雨后的生态馈赠。

这场雨后的捕鱼盛宴,既是自然对人类的馈赠,也是生态保护的生动注脚。近年来,当地通过 “以鱼净水” 模式,在休渔期投放大量滤食性鱼苗,一条花白鲢每长 1 斤肉就要吃掉 40 斤浮游植物,既净化了水质,也为渔业丰收奠定了基础。正如老渔民老李所说:“水质好了鱼才多,咱们既要享这份福利,更要护好这水库,这样年年都能有好收成。”

发表评论